【簡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國美麗的弱水河畔―――“神五”騰空而起的現代化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場。當年第一顆“東方紅”人造衛(wèi)星升起的地方,從1999年起,見證了“神舟”飛向太空的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國美麗的弱水河畔―――“神五”騰空而起的現代化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場。當年第一顆“東方紅”人造衛(wèi)星升起的地方,從1999年起,見證了“神舟”飛向太空的每一次輝煌。
張慶偉、袁家軍等航天“少帥”前去看望“兩彈元勛”錢學森并匯報“神舟”飛船有關情況時,這位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說,“今天你們的條件比我們那時好多了,技術條件自然是今非昔比了,黨和國家又非常重視。你們今天搞成了,很了不起。”
作為繼“兩彈一星”后我國尖端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工程,與當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載人航天工程一開始就承繼了無數前輩創(chuàng)業(yè)者留下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老帥”與“少帥”深情相對,兩代航天人的心緊緊相聯(lián)。從進軍“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飛行成功,45年風雨,彈指一揮間。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過渺無人煙的戈壁荒灘,走過冰冷潮濕的沼澤野嶺,走過寂寞孤獨的實驗室,走過與生命之神較量的驚心動魄的試驗場。
就在發(fā)射中心附近,有一個烈士陵園,600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獻身的英靈在土地中安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看見自己的努力飛上藍天、飛向太空。
特別的精神照亮了特別的青春,這里讓我們擷取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過程中的一些片段,表達對于祖國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默默奉獻的英雄們的敬意!
在那最困難的年代、最饑餓的年代,卻是實驗室燈光最明亮的年代,是創(chuàng)業(yè)者歌聲最嘹亮的年代。今天的航天人雖然不再從一窮二白起跑,卻同樣面臨各種誘惑需要舍棄,面對沒有外援去自力更生。艱苦條件錘煉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