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代表人物有貝多芬、羅伯特?舒曼、弗里德里克?肖邦、約翰?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等。
一、貝多芬
1、人物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
代表人物有貝多芬、羅伯特?舒曼、弗里德里克?肖邦、約翰?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等。
一、貝多芬
1、人物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chuàng)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chuàng)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后20余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2、代表作介紹
①、《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
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zhàn)斗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chuàng);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
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jié)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偉壯闊。
②、《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jié)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
它主導了第一樂章,并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fā)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斗爭,發(fā)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
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二、羅伯特?舒曼
1、人物簡介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舒曼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
后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志》,并開始創(chuàng)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
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xù)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2、代表作介紹
①、《蝴蝶》
《蝴蝶》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點是優(yōu)美的散文形式。
全曲由一個六小節(jié)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組成,每段的標題是:《化裝舞會》、《巴爾特》、《布爾特》、《假面》、《維娜》、《布爾特之舞》。
《交換假面》、《招供》、《憤怒》、《卸裝》、《急忙》、《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兄弟們》。
②、《維也納狂歡節(jié)》
《維也納狂歡節(jié)》是舒曼所做的鋼琴套曲作品號為Op.26,題目本身就是一種搶救行動,一開始這部作品定名為《狂歡節(jié):四個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后將Op.26題獻給莫南德?席勒,他描繪它為“一首偉大的浪漫奏鳴曲”。
三、弗里德里克?肖邦
1、人物簡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1817年開始創(chuàng)作;1818年登臺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chuàng)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2、代表作介紹
①、《c小調革命練習曲》
肖邦的這首練習曲,表現了肖邦在華沙革命失敗后內心的悲憤欲絕。
因此,被后人命名為“革命”練習曲。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后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②、《降E大調輝煌大圓舞曲》
降E大調大圓舞曲(Valse Brilliante, op.18)是肖邦獻給羅拉?波斯沃德小姐(Laura Horsford)的一首圓舞曲,是肖邦最著名的圓舞曲之一。此曲旋律輕快歡樂,頗受大眾喜愛。
四、約翰?施特勞斯
1、人物簡介
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維也納,與其長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同名,故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約翰施特勞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區(qū)別。
他的祖父名叫約翰?邁克爾?施特勞斯(1727 - 1800),是一名皈依了天主教的猶太人,原來住在利俄波德斯塔特(Leopoldstadt),也在多瑙河沿岸,離維也納不算太遠。
他的父親叫弗郎茨?博爾加斯?施特勞斯(Franz Borgias Strauss, 1764年10月10日――1816年4月5日),會拉小提琴。
母親叫芭芭拉?多曼(Barbara Dollmann, 1770年12月3日――1811年8月28日),后來他們全家遷居到維也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學小提琴,后來從師維也納歌劇院提琴手伊格拉茨?馮?惠利。
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愛爾?潘配領導的流行舞蹈樂隊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約瑟夫?蘭納的維也納圓舞曲樂隊里拉琴,有時擔任指揮。
1825年,他和瑪麗亞?安娜?施特賴姆結了婚,生了三個兒子,這時,他離開了蘭納,自己組了一個樂隊,并為這些樂隊寫了不少樂曲。
1849年9月25日,老約翰?施特勞斯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四十五歲。
2、代表作介紹
①、《拉德斯基進行曲》
拉德斯基進行曲,管弦樂曲,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作于1848年。是老約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經常作為通俗的管弦樂音樂會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為結束曲,并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
五、柴可夫斯基
1、人物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1859年畢業(yè)于圣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
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學習班(次年改建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獻身音樂事業(yè)。
1865年畢業(yè)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chuàng)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chuàng)作。
1878-1885年間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演出。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6號悲愴交響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2、代表作介紹
①、《悲愴交響曲》
《悲愴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亂(另有一說為柴科夫斯基因同性戀被判死刑,服毒自殺),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浪漫主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