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大連歷史簡介?大連是遼寧省下轄地級市,別稱濱城,是中央確定的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的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靠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大連總
一、大連歷史簡介?
大連是遼寧省下轄地級市,別稱濱城,是中央確定的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位于遼寧省遼東半島的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靠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大連總面積12573.85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下轄7市轄區(qū)、2縣級市、1縣。截至2017年,大連戶籍人口達594.9萬人。 大連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工業(yè)、旅游城市,也是新一線城市。擁有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東北地區(qū)唯一的保稅區(qū)和高新技術園區(qū)。大連是中國重要的水果和水產品生產基地,還是國家重要的工業(yè)基地。 大連的基本地貌為中間高,向東西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地處北半球的暖溫帶、亞歐大陸的東岸,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東北之窗”“ 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稱,是中國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
二、琿春歷史及簡介?
建置沿革
琿春系滿語譯音,有“漢汊”、“河漢”之意,后引申為“邊地”、“邊陲”之意。
1914年撤琿春廳建縣。
1945年10月,籌建琿春縣民主政府,劃歸吉合區(qū)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qū)管轄。
1945年11月,成立琿春縣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qū)。隸屬于吉林省政府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6年1月,琿春縣隸屬于吉遼省吉東分省。1947年2月,琿春縣隸屬于延邊專區(qū)(9月延邊專區(qū)改名為吉東專區(qū),1948年3月吉東專區(qū)改稱延邊專區(qū))。
1949年5月30日,琿春縣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政府。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成立,琿春縣隸屬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1955年12 月,根據憲法規(guī)定。延邊朝鮮族自治區(qū)改為自治州,琿春縣隸屬于自治州至今。同年,琿春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撤銷琿春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琿春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琿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琿春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10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88)行批4號]文件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琿春縣,設立琿春市(縣級市)。
以原琿春縣行政區(qū)域為琿春市的行政區(qū)域。新設立的琿春市,仍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
1991年開放城市。
1992年國境開放城市。
區(qū)劃沿革
1945年11月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qū)。
1947年12月26日,汪清春芳區(qū)劃歸琿春縣。全縣轄10個區(qū)。1948年,琿春縣城區(qū)更名為城關區(qū)。
1950年12月6日,將10個區(qū)改用序數排列命名。
1956年4月14日,全縣轄1個鎮(zhèn):琿春鎮(zhèn),1個區(qū):春化區(qū)、21個鄉(xiāng):楊泡、馬川子、炮臺、二道泡、九沙坪、板石、春景、沙坨子、三家子、英安、密江、涼水、英豪、白興、哈達門、三道溝、馬滴達、五道溝、西土門子、中土門子、草坪86個村。
1958年1月,調整為1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9月,全縣改劃為10個人民公社,87個大隊。
1960年8月27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琿春縣的三岔河、小山、樺樹枝子劃歸黑龍江省東寧縣管轄。
1961年,又平劃英安、楊泡、鎮(zhèn)郊3個公社,共為13個公社。
1964年11月26日,改琿春鎮(zhèn)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琿春鎮(zhèn)人民委員會。全縣劃為1個鎮(zhèn)、12個公社。
1980年初,琿春縣轄12個公社、1個鎮(zhèn):128個生產大隊,641個生產小隊。
1983年,調整為1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
1984年,調整為4個鎮(zhèn)、8個鄉(xiāng)。
1988年8月26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的琿春鎮(zhèn),設立春城鄉(xiāng)及靖和、新安、河南、光明四個街道辦事處。撤銷英安鎮(zhèn),設立英安鄉(xiāng)。
1992年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敬信、板石鄉(xiāng),設立敬信、板石鎮(zhèn)。
1995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zhèn)、8個鄉(xiāng);83個居民委員會、126個村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13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春城鄉(xiāng)、英安鄉(xiāng),設立英安鎮(zhèn),將原春城鄉(xiāng)和英安鄉(xiāng)管轄的行政區(qū)域劃歸英安鎮(zhèn)管轄;撤銷馬滴達鄉(xiāng),將原馬滴達鄉(xiāng)管轄的塔子溝、馬滴達等6個村劃歸哈達門鄉(xiāng)管轄,四道溝等6個村劃歸春化鎮(zhèn)管轄;將原板石鎮(zhèn)管轄的支邊、太陽2個村劃歸近海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0年,琿春市轄5個街道、3個鎮(zhèn)、8個鄉(xiāng)。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11091人,其中:靖和街道 43852人、新安街道 33168人、河南街道 25851人、光明街道 13055人、近海街道 9012人、春化鎮(zhèn) 11384人、敬信鎮(zhèn) 5673人、板石鎮(zhèn) 7767人、英安鄉(xiāng) 10082人、馬川子鄉(xiāng) 5101人、楊泡鄉(xiāng) 3955人、三家子鄉(xiāng) 8727人、密江鄉(xiāng) 2386人、哈達門鄉(xiāng) 7372人、馬滴達鄉(xiāng) 5865人、春城鄉(xiāng) 17841。
2001年9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琿春市光明街道辦事處,將其劃歸英安鎮(zhèn)管轄。
2002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zhèn)、3個鄉(xiāng)、2個民族鄉(xiāng)。
2003年,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zhèn)、3個鄉(xiāng)、2個民族鄉(xiāng):新安街道、靖和街道、河南街道、近海街道、春化鎮(zhèn)、敬信鎮(zhèn)、板石鎮(zhèn)、英安鎮(zhèn)、哈達門鄉(xiāng)、三家子滿族鄉(xiāng)、楊泡滿族鄉(xiāng)、密江鄉(xiāng)、馬川子鄉(xiāng),共有120個行政村。
全市面積5145平方千米,總戶數66604戶,總人口215430人,其中農業(yè)人口72092人,占總人口的33。5%。朝鮮族人口88029人,占總人口的40。9%。
特色介紹一下旅游吧
1 東西炮臺遺址: 建于光緒7年(1881)、光緒16年(1890)完工,炮臺基本保持原來形狀,但官廳、兵舍、彈藥庫、馬道等設施已遭毀壞。
2 沙州: 位于琿春市敬信鎮(zhèn)防川村 1 公里處。
3 唐代渤海國仿古城: 位于琿春市三家子鄉(xiāng)八連城村北約 0。5 公里處,東距市區(qū)約 6 公里,西距離圖們江約 2。5 公里,從出土文物認定,八連城是渤海時期的古城,并且是渤海國東京龍源府所在地,公元 785 年至 794 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
三、海拉爾歷史及簡介?
展開全部
海拉爾的名稱是因河而來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間,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邊的軍事重鎮(zhèn)。因坐落在呼倫貝爾草原而被稱為呼倫貝爾城,是《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簽定后大清帝國北部的重要門戶。為捍衛(wèi)1 000公里長的中俄邊界發(fā)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呼倫貝爾城所處的地埋位置,使其發(fā)揮出巨大的輻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齊齊哈爾、黑山頭、古北口、張家口、庫倫(今烏蘭巴托)、阿爾山、吉拉林等數條可通車馬的道路。當年草原上盛況空前的甘珠爾廟會就是依靠這些古道暢通而促成的。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通車,俄、日、德、美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入,這里進入新的商貿發(fā)展時期,在呼倫貝爾城外開辟了貿易市場。1907年被正式辟為對外國人開放的商埠。因修筑東清鐵路建立車站時,定名為“海浪”站,是海拉爾的譯音,后來新街開發(fā),海拉爾站的知名度漸漸提高,“呼倫貝爾城”的名稱被取而代之。
海拉爾河在《遼史》中寫作“海勒兒”,《元史》稱“海喇兒河”,后來也漢譯“海蘭兒河”、 “合泐里”等。其含義是什么,眾說紛紜,長期以來有四種說法比較流行:
第一種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證者還用《蒙漢辭典》來作證,說“哈利亞爾”是野韭菜生長的地方,這里有大片的野韭菜,這條河也就叫海拉爾了。
第二種說法是“流下來的水”之意,持這一觀點的人用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一文為依據,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種說法是“桃花水”之意,這與前一種說法大致相似,只是更進一步,他們認為蒙語的”融化”、“融雪”也語音為“海勒”,春天大興安嶺西坡冰雪消融,其水匯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
第四種說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釋是海拉爾河兩岸牧草繁茂,呈深綠色,遠遠望去,與藍天、白云、綠地之間有如黑綠色飄帶,所以也稱之為墨色之意。
這四種說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種說法更接近事實,但又都沒有說準其真正含義。道理很簡單,這種河流的名稱早在1000多年前就見于史冊。當時這里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為河流、山脈起名不會去認真引經據典,更不能查閱后人的名著,他們都是根據一般特征而名之。如黃河,就是用水色黃而稱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龍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滾滾黑色大水而命之。我們的海拉爾河,也是因其水色黑而被持原始蒙古語的先民命名為海拉爾。
海拉爾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全長700多公里,流入額爾古納河,注入黑龍江,是黑龍江的主要源頭之一。海拉爾河牙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良好,水流較急,河水較清,當河水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后,開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漫溢擴散,滲透增加,旁蝕力增強。尤其到與伊敏河匯合處以下,也就是現海拉爾市區(qū)后,地勢開闊平坦,河草茂密深綠,蘆葦蕩片片相連,河水連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鐘只能走幾公分的距離,常年泡在水中的葦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連生長在這里的鲇魚、鯽魚都是黑色的。早在1 000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見到這條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爾”的河名就產生了。
海拉爾河是條母親河,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三萬年以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當時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類被考古界稱為“扎賚諾爾人”。自1934年以來,在扎賚諾爾煤礦先后發(fā)現古人類化石已有20多個。雖然目前在海拉爾市境內尚未出土古人類化石,但扎賚諾爾人在這里活動是無疑的。不僅是因為海拉爾河與達賚湖相連,按著人類生活規(guī)律應同屬一個活動范圍,而且也有考古證據能說明,那時,在人類社會分期屬于舊石器晚期,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與沒有滅絕的猛犸象、披毛犀、東北野牛等古生物共存,而且人類以此為捕獵對象。在海拉爾地區(qū),無論是北山、東山取土場,都發(fā)現大量的此類古生物化石。早在“文革”期間,黑龍江博物館就在這里征集發(fā)掘大批古生物化石,現在黑龍江博物館展出的猛犸象、披毛犀、東北野?;芏嗍呛@瓲柺谐鐾恋摹?985年,在東山取土場,又發(fā)現零散的猛犸象化石,考古人員就曾在一塊化石上發(fā)現人類砍砸的痕跡,充分證明這里在舊石器時期就是古人類活動的地方。
進入全新世(距今1萬年左右),海拉爾地區(qū)氣候、地貌與生物群同現在基本相似,人類也走進了新的發(fā)展時期。在考古學中,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期間,有一個中石器時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爾西山(也稱松山)細石器作為中石器時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6 000~10 000年間,在海拉爾活動著一支使用細石器、走向文明時代的原始人類。他們手持石制工具,同大自然進行頑強的拚博,過著原始氏族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出中石器文化。
當中原進入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海拉爾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哈克文化。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禮器——玉器出現了,生產力發(fā)展了,先進技術推廣了,復合工具應用了,文明出現了,而且將細石器發(fā)展到了頂峰。
四、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xù)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tài)也由云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yōu)辇堥T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云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guī)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五、哈爾濱果戈里大街歷史及簡介?
果戈里大街始建于1901年(曾更名為商務街、奮斗路),以19世紀俄國批判主義文學奠基人果戈里命名,于2004年恢復原名。該街全長2 642 m,平均寬度約為30 m,因連接哈爾濱市南崗和道里兩個主要區(qū)段而成為哈爾濱市主要的交通干道,同時它作為秋林商業(yè)圈的延續(xù),街道兩側分布的商業(yè)業(yè)態(tài)成為哈爾濱市較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此外,在規(guī)劃范圍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建筑櫛比節(jié)林,如始建于1926年俄羅斯巴洛克式的阿列克耶夫教堂,始建于1900年巴洛克風格的秋林公司……經歷百年滄桑,老街已經積淀了無盡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商業(yè)文化,但現在老街在功能、空間布局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發(fā)展中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街的形象,更制約了周邊經濟的發(fā)展
六、航空歷史?
人類的航空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連古人用的石頭和矛、到古希臘阿爾希塔斯所制造的機械鴿、遠至澳大利亞的飛去來器、中國的孔明燈和風箏都有關系。至于真正的飛,早在古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是一個能夠飛的人、中國的元黃頭、歐洲的降落傘和一名穆斯林阿巴斯·卡希姆·伊本·弗納斯的滑翔飛行,都是人類想飛的表現。到了15世紀,達·芬奇的仆人曾用模仿鳥的翅膀制成撲翼機做飛行試驗,但不但飛不起來,還摔斷了一條腿。
(英語:Aviation)狹義上則指的是載人或非載人的飛行器在大氣層中的航行活動,廣義上航空一詞也指進行航空活動所必須的科學,同時也泛指研究開發(fā)航空器所涉及的各種技術。
人類自古以來便有像鳥兒一樣翱翔天空的愿望,但直到18世紀后期載人熱氣球在歐洲升空后才首度實現。20世紀初隨著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科技進步,人類的航空事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1903年12月17日美國人萊特兄弟成功試飛人類第一架重于空氣、帶有動力、受控并可持續(xù)滯空的飛機,開啟了現代航空的新紀元。航空是21世紀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技術領域,該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標志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水平,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及科學技術的水平。
近代航空史的開端是在1783年11月21日,法國孟格菲兄弟所設計的熱氣球進行了第一次載人飛行實驗。但當時的熱氣球的實用性很低,因為它只能夠順風飛行,受到風向的限制,于是便需要一款能夠操控的飛艇。
讓-皮埃爾·布蘭乍得在1784年將一個手動螺旋槳安裝到了氣球上,在1785年成功利用氣球橫渡英吉利海峽。后來更發(fā)展出不同類型的飛艇,如1852年的亨利·吉法爾制造了首架由動力驅動的飛艇,1896年大衛(wèi)·舒瓦茲所設計的飛艇以及1901年阿爾貝特.桑托斯.杜蒙特駕駛飛艇完成環(huán)繞埃菲爾鐵塔一周。
縱使當時有眾多飛行器能夠飛行,但普遍認為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所制造并成功飛行的飛行器是現代飛機的先驅者,不過他們的飛行器仍有許多問題留下來。飛機經過11年的改良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使飛機的用途改變了,主要負責偵察、轟炸甚至進行地面攻擊。
飛機變得更大更可靠,有些更用來商業(yè)載客。至于飛艇方面,大型的硬式飛艇成為了當時高載客量及載貨量的空中交通工具,它能夠載乘客及貨物進行長途飛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德國的齊柏林公司。齊柏林公司最成功的飛艇是齊柏林伯爵號。它總共飛行超過一百萬英里,包括1929年8月的環(huán)球飛行。不過,齊柏林公司的“黃金時代”在1937年6月6日終結,飛艇被航程只有數百英里的飛機所取代,這是基于興登堡號的墜毀,造成36人死亡??v使飛艇仍有顧客光顧,但屬于它的時代已經終結了。
1920至30年代是航空史上的一大進步,例如1927年查爾斯·林德伯格成功橫渡大西洋。而當時最成功的飛機便是道格拉斯公司的DC-3,它的高載客量令航空公司有利可圖,為航空史寫下新一頁。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不少城市都興建了機場。戰(zhàn)爭令航空科技進步,而世界上首枚火箭和噴射機也是在戰(zhàn)爭時期開發(fā)的。
戰(zhàn)后,航空界出現了巨大轉變,不少飛機用作商業(yè)或私人用途,大量退役戰(zhàn)機機師和軍機投入民航服務,這情況在北美洲最為明顯。飛機制造商如塞斯納等都擴大其生產規(guī)模,生產更多中小型飛機。在50年代,德·哈維蘭公司所制造的彗星飛機成為了首架民航噴射機,而波音707則成為首款被廣泛使用的民航噴射機,而螺旋槳飛機的角色能轉為服務一些低客量的航線。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為首個能夠飛上太空的人,而在1969年7月21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則成為首個登陸月球的人。
而在60年代開始,人們發(fā)現用復合材料制造的飛機比傳統的更寧靜、更具燃油效益和更適合,但更富進步性的是飛機儀器及飛控技術的改良,出現了GPS、晶體管、通信衛(wèi)星、電腦和LED顯示器,這些科技使駕駛艙里的儀器得以減少,節(jié)省空間,對較小型的飛機有極大幫助,飛行員除了能夠準確地駕駛飛機,還能夠準確地觀察地形和飛機周圍的環(huán)境。
在1969年首款大量投入服務的超音速和諧式客機首航,它的飛行速度高達2馬赫,比一般民航機快一倍,成為當時最快的空中交通具之一。
2004年6月21日,太空船1號成為首架能飛上太空的私人飛機,為航空業(yè)界開拓一個新的市場。同時,飛機燃料亦可由其它新能源取代,如電、乙醇、甚至太陽能,這些新燃料將會被廣泛采用在小型飛機。
七、周朝歷史簡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1-2]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3-5]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 [6-8]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zhàn)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zhí)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zhàn)國”兩部分。[9]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qū)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云“黃帝居姬水(一說是河南中部鄭州新鄭市始祖山一帶的潩水,一說是陜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于陜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 [10] ,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八、青島歷史簡介?
青島歷史簡介如下:
青島,簡稱“青”,山東省地級市,計劃單列市 、副省級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也是山東省經濟中心、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yè)發(fā)展先行區(qū)、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海上體育運動基地 , 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jié)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zhàn)略支點。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沿海,膠東半島東部,中日韓自貿區(qū)的前沿地帶;瀕臨黃海,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與煙臺毗鄰,西與濰坊相連,西南與日照接壤;總面積11282平方公里,轄7個區(qū),代管3個縣級市,2017年,常住總人口929.05萬,地區(qū)生產總值11037.28億元。
青島地區(qū)昔稱膠澳,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發(fā)祥地, 6000年以前,境內就有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因樹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并建設港口和鐵路,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九、瑞典歷史簡介?
簡史: 公元1100年前后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并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zhàn)失敗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侖戰(zhàn)爭,1809年敗于俄國后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并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均守中立。
自然地理: 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東北部與芬蘭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挪威為鄰,東瀕波羅的海,西南臨北海,領土面積為44.99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領海面積)。海岸線長約2181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諾爾蘭高原,全國最高峰克布訥凱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約塔河、達爾河、翁厄曼河。湖泊眾多,約9.2萬個。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5585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三。約15%的土地在北極圈內,但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區(qū)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十、故宮歷史簡介?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存在609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