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錢學森資料?錢學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畢業(yè)于國立交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
一、錢學森資料?
錢學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畢業(yè)于國立交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二、錢學森的資料?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漢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氣動力學家、系統(tǒng)科學家,工程控制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
錢學森于1934年從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yè);1935年由第七屆庚子賠款公費赴美進修;1936年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之后轉(zhuǎn)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西奧多·馮·卡門;
1939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shù)學博士學位,之后留下任教;1945年被派赴德調(diào)查納粹德國火箭科技;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以朝鮮戰(zhàn)爭空戰(zhàn)中被俘的多名美軍飛行員交換回中國。
三、科學家錢學森的簡介?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國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暨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曾經(jīng)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為中美兩國的導彈和航天計劃都做出過重大貢獻。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導彈之父”。曾經(jīng)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名譽主席等職務。錢學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縣,是中國杰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lǐng)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
擴展資料:
錢學森一生默默治學,但無論在什么時代,什么地方,他所選擇的,既是一個科學家的最高職責,也是一個炎黃子孫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經(jīng)歷和成就,在中國的國家史、華人的民族史和人類的世界史上,同時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來路。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先行人,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華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華人的風采。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jié)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qū)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并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lǐng)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1984年錢學森向茍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shè)計的工程技術(shù)上。
四、錢學森家有多少科學家?
身為吳王錢镠的后代,錢學森家族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這和其優(yōu)良的家風密不可分。而在近現(xiàn)代,錢家更是族們顯赫,接連出了5個科學家,且都在科研領(lǐng)域有著非同一般的成就,比如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教授,是計算機系統(tǒng)開發(fā)行業(yè)的"大牛"。
值得一提的是,錢學森的堂弟錢學榘也是一名出色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他的長子錢永佑曾先后擔任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生理系教授;次子錢永健更是優(yōu)秀,于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獲獎,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感到光榮和自豪。
五、關(guān)于錢學森的資料?
生平簡介: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錢學森畢業(yè)于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并受美國方面監(jiān)禁,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5年,經(jīng)中宣部批準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11年12月8日,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獲得的主要榮譽:195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6年,榮獲“中國航天事業(yè)50年最高榮譽獎”。2007年,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009年3月28日,他被授予“世界因你而美麗——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之“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大獎”。中共中央組織部決定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和錢學森這五位作為解放5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chǎn)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2009年11月13日,第二屆中國綠色發(fā)展高層論壇授予錢學森“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
六、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生平簡介: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后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
===================================================================================
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空間技術(shù)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wèi)星設(shè)計院業(yè)務負責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yè)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lián)邦德國亞亨工業(yè)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后,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yè),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wèi)星設(shè)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被文革暴徒殘害之后自殺身亡。
=========================================================================================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
==========================================================================================
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術(shù)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
七、錢學森回國報效的科學家?
是的,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漢族,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鐵道機械工程專業(yè),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主席、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1995年,經(jīng)中宣部批準及錢學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2011年12月8日,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八、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50字?
1、“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2、“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wèi)星?!皟蓮棥敝械脑訌椇蜌鋸椇髞砗戏Q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fā)的導彈。后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wèi)星。
九、錢學森在科學家中排名?
第三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早年留學美國,年僅28歲就轟動世界物理界,首次提出高超聲速概念,開啟了超高速空氣動力學領(lǐng)域的世界性研究。
為了回國報效,他舍棄美國的優(yōu)越研究資源和鐘愛的學術(shù)理論研究,將余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導彈研發(fā)事業(yè)。
世人都知他是中國的導彈之父,實則如果專心搞學術(shù)研究,他的成就也必然是神一般的存在。
十、像錢學森這樣的愛國科學家?
像錢學森一樣的愛國人士和科學家
1、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
詹天佑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2、錢偉長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shù)學系學習,主攻彈性力學,1942年獲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后,應聘為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
3、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yè)當年,他就毅然回國。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4、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lǐng)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fā)現(xiàn)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并擔任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5、郭永懷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shù)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生于山東榮成。193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