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有一趟從北京的莫斯科的國際列車.到莫斯科之后換車,到基輔.
在莫斯科換車,直接去的沒有。
有北京到莫斯科的國際列車,從莫斯科到基輔的列車就更多了。
我們從烏克蘭獲得過哪些
有一趟從北京的莫斯科的國際列車.到莫斯科之后換車,到基輔.
在莫斯科換車,直接去的沒有。
有北京到莫斯科的國際列車,從莫斯科到基輔的列車就更多了。
我們從烏克蘭獲得過哪些軍事技術呢?
雖然當今的烏克蘭成了咱們中國民間茶余飯后的“嘲笑對象”,但實際上,無論是寡頭、政客還是喜劇演員當政,橙色革命之前還是以后,烏克蘭跟咱們的關系還是相當可以的。比如,本月初,演過“烏克蘭總統”的烏克蘭新任總統澤連斯基在上任當日,就趕緊表示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烏非常重視發(fā)展同中國在各領域的合作關系,要深入配合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
的確,蘇聯解體后的這二十多年來,烏克蘭一直是中方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雖然曾經一度被美國嚇唬的要終止合作,但最終還是想明白了),中國也一直將烏克蘭視作為重要的進口國。
而且,與毛熊只賣給我們武器本身不同,烏克蘭很實在的把相關的技術也轉讓和出口給中方,還從不漫天要價。
早在蘇聯解體后的分家活動中,本著“在誰那兒,就分給誰”的原則,蘇聯的重工基地――烏克蘭繼承了蘇聯大約35%的家當。這甚至導致,烏克蘭獨立后,俄羅斯的大量重工業(yè)由于失去了位于烏克蘭境內的配套企業(yè),一時間無法運轉。特別是艦船方面,可以說,烏克蘭集中了前蘇聯的精華。原蘇聯六個大型軍用造船廠,有三個位于烏克蘭的黑海沿岸,包括能夠唯一制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當然,克里米亞被俄羅斯收回后,又剩了兩個)。
我們從烏克蘭引進的武器技術,最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幾中:
1、伊爾78加油機(俄羅斯毀約后,咱們轉身從烏克蘭買了二手的),這也是最新引進的武器之一。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空中加油能力是衡量一支空軍是否具有戰(zhàn)略打擊能力的重要標尺。
眾所周知,空中加油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讓戰(zhàn)機的航程和作戰(zhàn)半徑顯著增大,特別是戰(zhàn)術飛機在得到加油機的支援后,能夠發(fā)揮其戰(zhàn)略作用。
在美軍的多場局部戰(zhàn)爭中,各色戰(zhàn)術飛機都是在加油機的支援下,進入敵方縱深地帶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美國小弟以色列的空軍戰(zhàn)術飛機也是在加油機的支援下,上演了多次教科書般的遠程攻擊活動。比如1982年轟炸伊拉克奧西拉克核反應堆、1985年長途奔襲2000公里轟炸突尼斯的巴解組織總部。
然而,而長期以來,缺少空中加油能力的短板嚴重制約著中國空海力量的投放和作戰(zhàn)空中巡邏范圍,再先進的戰(zhàn)機沒有續(xù)航能力,性能也只能大打折扣。現在,咱們有了伊爾78加油機(雖然是二手的),可以保證我們在第一島鏈內獲得制空權后,還能輕松威懾在第二島鏈內的敵方陸海目標。比如,我國殲20戰(zhàn)機,在擁有加油機以后,完全可以遠赴關島等地的執(zhí)行戰(zhàn)略巡航或者作戰(zhàn)任務,這個震懾力可想而知。
2、T10-K艦載原型機,中國用來研制了殲-15。
最開始,中國本來打算從俄羅斯高價引進航母艦載機蘇33,但費了大勁都沒能和俄羅斯談攏。這時中方把目標轉向烏克蘭,結果雙方很快就愉快的達成協議,烏克蘭以很優(yōu)惠的價格把蘇33包括原型機、圖紙、參數等資料悉數打包,順帶還引進了航母甲板設施、艦載機模擬訓練設施等技術一同賣給了中國。要不是烏克蘭,咱們的殲15實現在遼寧艦上起飛,不知道還要走多少彎路。
3、AI-222-25渦扇發(fā)動機,用于裝備L-15教練機;
4、 6TD2E 型大功率發(fā)動機,用于中巴聯合研制的MBT-2000坦克;
5、UGT-25000燃氣輪機,用于052B、052C驅逐艦的建造;
6、青海湖號補給艦;
7、瓦良格號航母;
8、雪龍”號破冰船。九十年代初購于烏克蘭的赫爾松船廠,當時是個半成品,中國以一千多萬美元的低價入手,之后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
9、PL-12空空導彈半主動雷達彈頭;
10、“委任狀-B1E”型自動化電子戰(zhàn)系統,可對美軍電子戰(zhàn)飛機實施反干擾,讓美國再也不敢到中國隨意周邊造次。
更可貴的是,除了裝備出口,烏克蘭還頂住了美國,甚至俄羅斯的壓力(這個你懂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對中國進行軍事技術轉讓,大量專家親臨現場,手把手的指導,是個非常有誠信的實在國家。
當然,這也有烏克蘭自身利益的考量,畢竟,任何一個黨派上臺都要發(fā)展經濟,而軍工又是烏克蘭最國際競爭力的領域。整個蘇聯時代,烏克蘭一直為蘇聯提供關鍵性的零部件,但解體之后,烏俄兩國漸行漸遠,甚至互相對立,烏克蘭臉一沉,拒絕與俄羅斯進行任何形式的武器交易,導致雙方的軍工業(yè)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不過,烏克蘭雖然失去了俄羅斯這個大市場,但迎來了與中國大規(guī)模合作的機會――中國啟動了“雙引工程”(“引進技術,引進人才”),開始對接烏克蘭以及獨聯體國家的技術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