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鄢陵之戰(zhàn),是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quán),在鄢陵地區(qū)(今河南省鄢陵縣)發(fā)生的戰(zhàn)爭。
在戰(zhàn)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zhàn)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及
鄢陵之戰(zhàn),是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quán),在鄢陵地區(qū)(今河南省鄢陵縣)發(fā)生的戰(zhàn)爭。
在戰(zhàn)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zhàn)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及其聯(lián)盟鄭國的兩國聯(lián)軍,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晉國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鄭將唐茍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zhàn)死。
鄢陵之戰(zhàn)是春秋戰(zhàn)國經(jīng)典戰(zhàn)役之一,這場戰(zhàn)爭后,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zhàn)場開始沉寂下來
劉備領30萬精兵滅吳之戰(zhàn),
尊王攘夷的戰(zhàn)爭有哪些?
齊桓公(前725年~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wèi)姬。對于齊桓公來說,早年在鮑叔牙的 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隨著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齊僖公孫無知相繼去世,搶先回國,奪取齊國君主的寶座。在成為齊國君主之后,齊桓公勵精圖治,任用管仲為相,推行變法,促使齊國逐漸強盛。在此基礎上,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nèi)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
因此,對于齊桓公來說,一匡天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逝。對于齊桓公來說,在稱霸中原的過程中,也沒有放棄擴張齊國疆域的目標。比如齊桓公剛剛即位的時候,就派出大軍進攻魯國,想要蠶食魯國的疆域。當然,在長勺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齊國敗給了魯國,沒能占據(jù)魯國的疆域。不過,雖然在魯國身上沒有討到什么便宜,但是,齊桓公還是在春秋初期消滅了三個諸侯國,以此擴大了齊國的版圖。
一、譚國
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龍山街道,子爵爵位。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洞呵?莊公十一年》杜預注:“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苯癯亲友略谄搅晡髂蟽晒锾?。《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zhèn)相對?!苯癯亲友赂粑湓春优c龍山鎮(zhèn)相對。《水經(jīng)注.濟水》:“關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jīng)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源水匯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源泉。北經(jīng)譚城東,俗謂之有布城也。又北經(jīng)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譚國也?!?/p>
對于譚國來說,爵位為子爵,這在春秋時期,無疑是一個爵位相對較低的諸侯國。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子爵和男爵都是爵位比較低的檔次。比如楚國、越國、莒國等諸侯國,都曾是子爵諸侯國。春秋初期,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當時還是公子小白的齊桓公,曾逃到譚國。但是,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后來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這讓齊桓公懷恨在心。于是,到了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消滅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莒國,而譚國后人則以譚作為姓氏。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諸侯國在滅亡之后,后人往往以國名作為姓氏,比如鄭姓源自鄭國,魯姓源自魯國,宋姓源自宋國等,這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也是百家姓的重要起源。
二、遂國
遂國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今山東省寧陽、肥城一帶)所建之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案接埂币辉~早在先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的情況是,有的諸侯國,因為國君的等級(比如“孔子師郯子”中,郯子就是郯國的國君,爵位是子爵,郯國是魯國的附庸)并不高,國家弱小,并不能直接和周天子打交道,所以需要依附于一些大國。對于魯國來說,不僅是侯爵諸侯國,而且和周天子之間存在比較密切的關系。所以,遂國選擇附庸于魯國。不過,伴隨著齊國的崛起,連魯國都遭到了齊國的壓力,遂國自然是難以生存下去。公元前681年,齊桓公派兵消滅了遂國,這不僅擴大了齊國的疆域,也是齊國在向魯國示威,從而迫使魯國支持齊桓公稱霸中原。
三、鄣國
鄣國,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公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受封君主是鄣穆公,乃齊太公姜尚之孫。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鄣國和齊國,自然是同宗同源。當然,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關系并不能改變鄣國最終的命運。對于鄣國來說,勢力范圍大約于齊、楚之間,齊哀公死后,被紀國收為附庸,后來紀國被齊襄公所滅后,又轉(zhuǎn)為齊國的附庸國。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孫、齊侯姜伋之孫、姜隱之子姜虎時,被正式封于鄣國,史稱鄣穆公。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在位時,鄣國被齊國所滅,末代國君鄣胡公被殺。鄣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接山鎮(zhèn)鄣城村一帶。據(jù)鄭樵《通志》稱,鄣國被同宗齊國所滅后,子孫(據(jù)《章氏宗譜》稱,為胡公弟章韅)去邑部,皆姓章。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秦朝名將章邯,很可能就是鄣國的后人。
總的來說,在春秋初期,齊桓公在稱霸中原的過程中,還順手消滅了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譚國、遂國、鄣國,不過,相對于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齊桓公所在的齊國,消滅的諸侯國數(shù)量并不多。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疆域是比較固定的,也即長期在今山東省一帶(當然也包括今河北、河南、江蘇等省的部分地區(qū)),而就晉國、秦國、楚國等大國,則不斷蠶食周邊的弱小諸侯國,從而地跨數(shù)省之地。換而言之,盡管齊國的整體實力不輸晉國、秦國、楚國等大國,不過,齊國對于疆域擴張的意圖卻不是非常強烈和執(zhí)著。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